MENU
MENU
雷玥 | 用孩子的眼睛望去,温柔将成为她专属的注解

来源:赛德阳光口腔  浏览量:0

雷玥医生

雷玥医生

北京大学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博士
赛德阳光北京区儿童口腔技术总监
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
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专科会员
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母婴口腔专委会会员



在来到赛德阳光口腔之前,雷玥医生在全国最好的口腔医院——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工作。她治疗患者数万人次,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;参与编写过科普书籍《牙好生活更美好》。她还身兼多个“身份”,博士、医生、妈妈……

见到如此优秀的履历,总会猜想她应该像电视剧中所演的女医生一样,气场强大、不苟言笑,不说话时甚至会有些严厉。但见到本人后不得感叹一句:刻板印象要不得!

雷玥医生参与编著的图书《牙好生活更美好》


▲ 雷玥医生参与编著的图书《牙好生活更美好》



“她坐在对面的椅子上, 安静得像一滴水。”

 
这句话,是雷玥医生少时很喜欢的一部小说,谌容老师所著的《人到中年》中的一句话,形容女主角给人的第一印象。
 
里面的女主角陆文婷是一名眼科医生,专业强、心地善,无私又坚强。雷玥医生深深被她身上的特质所吸引。
 
曾有专家说,人年少时最初认真完整阅读的书会对其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。虽有人说这个论断缺乏科学论据支撑,但对于雷玥医生来说,这本书对她的人生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 
在其他孩子把“想做老师/科学家/宇航员”仅仅当做作文素材时,她已经将“成为一名医生”定做了人生目标。
 
她想做一名医生,一名像陆文婷一样温柔坚强,救治他人的医生。
 
她说,其实在之前的医院工作得也很愉快,每天都与很多孩子打交道,有辛苦,但也很充实。选择来到赛德阳光口腔,原因也依旧是因为孩子。
 
保持稳定的复诊对儿童牙齿治疗非常重要,但公立医院每天需承载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病患,一号难求,也就致使许多应该长期治疗复诊的孩子最终只有“一面之缘”。
 
“我希望可以陪着孩子一起长大。”
 
为了这个诉求,最终她来到赛德阳光,开启一段新的旅程,与孩子们一起。
 
“她坐在诊疗椅旁,温柔得如清晨的云。”
 
——现在,这成为她的患者对她的初印象。
 
 

“大概是命运?”

 
“我一开始是想做眼科医生的,因为那部小说。”
 
至于为什么最后改学了口腔医学,还要感谢雷玥医生的姐姐。
 
雷玥医生笑着说:“当时有老师劝我姐姐学口腔医学方向,最后我姐因一些机缘巧合没有学成,我却因此了解到口腔医学,觉得很有意思。”
 
于是雷玥医生的第一志愿就变成了北京大学的口腔医学专业。
 
当时北大的口腔医学专业只有八年制,五年后才能继续进修如正畸、种植、修复以及儿牙等二级学科。五年级的时候,每个学生都要求写一篇关于二级学科的综述。具体写哪个学科,靠抽签决定。
 
抽签前,雷玥医生对选哪个学科还没有明确的想法。有同学向她提议儿牙。原因是她不仅年纪全班最小的,长得也显小,大大圆圆的眼睛更让她看起来懵懂又温柔,是极为有亲和力的长相。
 
“你肯定很适合和孩子打交道。”
 
许多人都这样认为,她也确实喜欢小孩子,觉得他们天真烂漫,可爱非常。最终抽签结果揭晓,她抽中了儿牙。
 
“有些命运的感觉?”
 
对于这个问题,雷玥医生笑了笑,接受了这个不够唯物,但足够浪漫的比喻。
 

 雷玥医生毕业照

▲ 雷玥医生毕业照




“我们在不断地做选择。”

 
每个人的人生开启大多来自于自己的一次次选择。不论有究竟多少“命运”的成分,雷玥医生最终踏上了这条道路。
 
“我们的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,要不断地做选择。”
 
这是她成为儿科牙医后面对的最大挑战。
 
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,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牙齿。儿童的牙齿处在发育变化中,不论是正畸,还是治疗龋齿,医生所面对的病例或多或少都不尽相同,需要不断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,调整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。
 
这一过程就是雷玥医生所说的“不断做出选择”。
 
“选择”可以说是医生的日常,之所以雷玥医生将其称为“最大的挑战”,是因为她自身的责任感。她知道每一次选择关系到患者牙齿的下一阶段情况,不希望因为“选错”而影响患者的牙齿健康。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
 

 2018年,雷玥医生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直播,主题是“牙外伤”

▲ 2018年,雷玥医生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直播,主题是“牙外伤”


她心中有自己的一套“好医生”评价体系。心灵手巧、眼明手快是基本,更重要的是懂得不断学习,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,自我精进。
 
她认为只有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,不停止学习,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,所属的学科有更深的认识。
 
雷玥医生将这称为“从术到道”。掌握了知识技术只是“术”,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追求的是为患者着想、为患者负责,律己精进的“道”。
 
我们拜访她时,她正在看书,桌子上摆了许多口腔专业书籍,电脑上显示着病例。她最近一直在看专业书籍,有一段时间没看自己喜欢的小说了。
 
“一个好的医生是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在的自己,永远没有最好。”
 
从术到道,这是她自己一直坚定的道标。

雷玥医生的办公桌

 ▲ 雷玥医生的办公桌


“妈妈,你下次可以把糖还给他吗?他一定很伤心。”

 
在见到雷玥医生前,一直以为除了高超的医术,她身上另一标签应该是“耐心”。
 
这是患者家长经常提到的一个词:“雷医生特别耐心”“是我见过的最耐心的医生”“人特别特别温柔,特别耐心”……
 
但经过与雷玥医生的一番交谈,我找到了一个更适合概括她特点的词,或者说“耐心”背后的缘由——“同理心”。
 
雷玥医生有个女儿,今年7岁,上小学一年级,爱吃甜食,人生第一次补牙是在三岁的时候。
 
“我女儿是那种不配合治疗的孩子中还要不配合的那类。”
 
给自己女儿治疗牙齿是雷玥医生为数不多令自己“头疼”的事情。孩子比较敏感,平时就不喜人碰触,更别说老老实实张着嘴躺在诊疗椅上。


雷玥医生女儿

▲雷玥医生女儿


不过每次给女儿治疗都会让雷玥医生得到一些思考。面对极不配合的孩子,她会想如果这是我的女儿,我会如何与她沟通,这个孩子是不是也同自己女儿一样不喜欢被人碰触,是不是有自己害怕的东西?
 
这种换位思考模式会伴随她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。这让她与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,自己的女儿也不再抗拒“看牙”,还开始对成为“妈妈的小助手”而兴致勃勃。
 
雷玥医生喜欢与女儿分享她的工作趣事。有一次,她告诉女儿,今天遇到一位也爱吃糖的小朋友。小朋友的妈妈承诺他,如果表现好,就给他糖吃。但小朋友表现不好,雷医生开玩笑说:那我要把你的糖没收咯。
 
女儿听到这里问她:“妈妈,糖还在你这里吗?”
 
雷医生以为女儿是想要这包糖,但谁知女儿却请求她:“妈妈,你下次能把糖还给他吗?他(的糖没了)一定很伤心。”
 
女儿的话让她好笑又欣慰,女儿不仅不会去想占有别人的糖,还生出了“同是爱糖之人”的惺惺相惜,替他人着想。
 
也因为这件事,让完全不爱吃甜食的雷玥医生开始理解小孩子对糖的执著,甚至开始思考:怎么让孩子可以吃到糖,又远离龋齿。虽然给出“不许吃糖”的告诫更简单,但面对儿童的天性,我们通常需要更有可行性的建议。



▲工作中的雷玥医生

 
情绪多变、感性为主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。进入儿科的第一天,老师就告诉每一个学生:“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”。也因此,雷玥医生不会对孩子的“不配合”“不听话”产生负面情绪,她说:“你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,不要忍耐,而是接纳他们。”
 
在治疗过程中,与其让孩子听话配合,不如让孩子成为“参与者”,她经常对孩子说“我们一起”,孩子增加了使命感,完成后还会获得成就感。
 
我问,这是否是一种让孩子配合的手段,她摇头否定:“他们就是治疗过程中的参与者,没有他们与我合作,我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。”她说,“小孩子直觉非常敏锐,要真诚地与他们沟通。”
 
对小孩子真诚地尊重,尊重他们的“恐惧”“胆怯”“吵闹”。强大的同理心让她即便面对吵闹的孩子依然是一个温柔的人——这就是雷玥医生作为儿童牙医的“独家秘笈”。
 

“我心中的快乐不是我个人的,
我把欢乐注入音乐,
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。”
——莫扎特

 
雷玥医生来到赛德阳光口腔万柳分院没有多久。这里和之前的工作环境相比安静、“洋气”许多。阳光不知不觉中倾洒进诊室,温柔了一切棱角。雷玥医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感受这变化,她马上要为接诊做准备,半个小时后,预约她的病人就要推开诊室的门。


雷玥医生
 

时光因这段采访而短暂停顿,当谈话结束,我们都将再继续。

返回列表